以下為轉載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常聽說有女性在公車上遭到性騷擾,勇敢抵抗並大聲呼救,

車上的人卻冷眼旁觀,沒人願意上前制伏性騷擾者。

先別急著對這社會感到失望...讓我告訴你為什麼...

1964年3月,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。

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,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,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。

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,當時,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,

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覆的呼救聲,但無人伸出援手,也沒有人及時打電話報警。

直至最後才有一名鄰居打電話給警察,警察在兩分鐘內抵達,但該名女子已氣絕身亡,歹徒也早已駕車逃逸。

事後,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。

1968年美國紐約兩名心理學家,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

經過一系列研究,對這種冷漠的現象有了詮釋,他們稱它為"旁觀者效應"(bystander effect)。

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: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,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,有很大的不同。

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,個體會抑制利他(協助他人)的行為。

有研究證明,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,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,有85%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。

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,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,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62%。

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它四名受試者也聽到時,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至31%。

他們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,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,

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(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)的效果,

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。

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,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,

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。

此外也有人解釋為:在任何緊急事態中,為了作出反應,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,

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、沒有預料到的、超出常規的行為。

在單個人時,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,

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,他會比較冷靜,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,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。

其實在台灣,發生旁觀者效應的事件也不少,最著名的就是八掌溪事件了......

(下接《冷血社會? 旁觀者效應(2)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