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上接《冷血社會? 旁觀者效應(1)》)

圍觀的群眾上百名,案發時間也相當長,但最後國人眼睜睜在Live直播下,看到受困的四個人被滅頂。

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民國91年台北縣板穚市發生的姦殺案。

一位年僅十二歲的未成年少女,被樓下的鄰居誘騙至屋內強行性侵害且勒殺而死。

當時有多位鄰居表示在案發當天下午二點多,有聽到多次女性大聲哭喊的救命聲,

甚者還有人看到該少女在四樓的陽台呼救,但在沒有人伸出援手或報警下,最後未成年少女被鄰居姦殺。

我第一次發現旁觀者效應是在我專科一年級的時候,(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個名詞)

有一次我騎機車在路上,碰巧前面有機車發生擦撞。

有一老年人連車帶人跌倒在地,他倒在地上,手轉緊油門手把,車子不斷空轉,引擎聲逐漸震耳欲聾..

當時包括我在內,共四人踩煞車閃避,並停在旁邊看,恐怖的引擎聲愈來愈大,但我腦袋呈現一片空白。

直到又來一輛機車,兩個18,19歲的少年仔看到,操著台語大斥:「恁是看假的哦?」

然後後座那人便趕緊下車,將老人的手移開油門轉把,並將車牽起來。

那個景象對我的衝擊很大,當時我感到沮喪且反思不解,為什麼沒能立刻反應下車幫忙...

但從此之後,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跌倒在地,我總是第一個停下車將人扶起,或許是因為有經驗了...

而我還發現,每當我停車下來幫忙時,便會逐漸聚來更多旁觀者的協助...

所以我的結論是,了解旁觀者效應後,我們便可以逆向操作以獲得他人的救援。

也就是說當你在呼救時,千萬別只是大聲嚷嚷,妳應該趕緊找到週圍最具正義感的對象,

(17-25歲的年輕男子最佳,因為血氣方剛,所以不會顧慮太多,往往有求必應)

直接看著他請求他幫忙,這樣所有救援的責任便會落在他一人身上了,

只要他一行動,便會刺激其它人一同協助。這樣受到救援的機率就高的多。

個人經驗:旁觀者效應的確存在。如果對方直接向我求助,我會馬上伸出援手;

反之,對方並未針對特定對象求援時,我會考慮是否要率先採取行動。

所以,下次需要協助時,就對某個人說:

「你....不用看其他人了,就是你!快過來幫忙吧」


(全文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stin 的頭像
    Justin

    Justin's Room

   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